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行业百科

江阴哪里有寺庙?

时间:2024-06-16 01:03:23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江阴南闸观西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这里不仅是奥运冠军陆春龙的故乡,在最近的文物普查工作中还发现,在东、西芦岐村两个自然村落中,曾经有过一个历史悠久、规模相当的佛教禅院群,其中最有名的数“鸟窠禅院”。村里留存着不多的几间石屋,古朴而宁静,默默地诉说着悠远的故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都能说上几段民间传说。

  江阴南闸镇的观西村,是无锡籍奥运冠军陆春龙的故乡,今年8月的那次采访只感觉到这个小山村有点特别:村里留存着不多的几间石屋,古朴而宁静,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悠远的故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都能说上几段民间传说,让人猜测这是哪路神仙留下的风水宝地。

  果然,南闸镇文化站的陆国平站长最近告诉记者,最新的文物普查结果出来了,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规模相当的寺庙群,最有名的数“鸟窠禅院”,只不过被时光湮没罢了。

失落的寺庙群

  观西村境内的秦望山,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山凿石,现在已经剩下几座高不足百米的山丘了。有一支山脉叫芦岐山,山下有东、西芦岐村两个自然村落,目前也只有两三百户居民。不知是山以村名,还是村因山名,这天然形成的大约两平方里的山湾,处于江阴南闸和常州焦溪交界地带,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了,可要是倒退100年,却是这一带非常热闹的地方。

  据江阴历代史志记载,就在这山湾内,曾经建有资福庵、栖云庵、关帝庙、城隍庙、三仙阁、鸟窠禅院等众多民间信仰场所,香火最盛时期,有百余间房子的规模。当地村民提供一个佐证,在1958年的时候,有一个村民建一座房子,用的都是散落在各处的方砖,那种砖特别大,特别厚,只有建造寺庙才用这种砖。

  村里的老人还提供一个线索,就是在1949年的解放前,村里的史家和陆家宗祠还在,是两层楼房的建筑,祭祖的时候,远在各地的亲属都是坐船而来。不过,最有名的要数鸟窠禅院了,早在明朝《江阴县志》中就列为古迹,它在唐代为茅庵,到宋代为规模宏大的寺院。

鸟窠禅师其人、其事

  鸟窠禅院因唐代的鸟窠禅师而闻名。说起鸟窠禅师,他是中国佛教历史上颇具盛名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行为奇异的禅师,他不住在寺院里面,也不住在其他的庵棚洞舍里,而是住在树上,搭一个像鸟窠一样的空中窝棚修行,久之,大家就叫他鸟窠禅师。虽然他行为上惊世骇俗,但禅法修行上却是非常了得。至于他是怎么到芦岐的这个寺庙里来的,是有一段传说故事的。

  鸟窠禅院建于唐朝初年,原来叫芦岐庵,芦岐禅院。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相传元和年间,寺院里来了一位云游的老和尚,每天与众僧讲经论法。短短几天,他对佛家教义的精通和高超的辩论技巧便折服了众僧,并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芦岐禅院原来的方丈是个心地善良、胸怀豁达的人,他与老和尚一见如故,交谈甚深,觉得老和尚不但佛法精深,而且品德高尚,决不是一个平常的僧人。于是,他对老和尚推心置腹地说,为了香火的兴旺和光大佛法,自己甘愿让贤,希望老和尚能留下来当方丈。老和尚见他情真意诚,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位老和尚就是鸟窠禅师。

  鸟窠禅师又称道林禅师,祖籍浙江富阳,他姓潘。相传他的母亲朱氏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日光进入了自己口内,然后就怀了孕,等到他生下来的时候,满室飘逸着扑鼻的异香,于是就给他提了个香光的名字。

  潘香光长到九岁,父亲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庙里当了和尚。二十一岁时在荆州果愿寺受戒。后来,他来到京城长安西明寺,拜复礼法师为师。后经当时的国师国一禅师指点,终于成为一名造诣很高的法师,法号道林。

栖松驯鹊的禅话

  关于鸟窠禅师的禅修故事,至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上几则公案,当过34年南闸镇文化站长的张树森,曾经跑遍附近24个村搜集到许多禅师的传说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栖松驯鹊”的故事了。

  禅师在长安学成南归,回到了浙江杭州。许多年后的一天,他路经西湖边的秦望山(同南闸秦望山同名不同地)时,看到一棵长松,枝叶茂盛,盘根错节,犹如一把大雨伞,就栖宿在上面修炼佛法。过了不久,飞来了两只喜鹊在他栖息的树枝旁边,筑了个巢,安家落户,繁育起后代来了。

  这样就出现了僧鸟同树,相安为邻的奇观。说明禅师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高僧,他主动亲近喜鹊,驯化它们,使它们懂得人语,具有人的灵性。时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听说了这个“栖松驯鹊”的故事之后,很感兴趣。亲自到秦望山拜会禅师,两人一见如故,就时局、为官及佛法展开深层次的探讨,最后竟演变成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论。

  鸟窠禅师不愧为一代宗师、辩论高手,他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深奥的哲理,言简意赅,游刃有余。其言时而使人振聋发聩、刻骨铭心;时而使人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辩论中白居易屡居下风。或张口结舌、或无言以对。最后,两人成了知己,白居易赠鸟窠道林禅师《咏无尾螺》诗一首。“一壑松风引客遇,雨花深处访维摩。只缘灵迹看螺尾,始修高僧寄鸟窠。白传有情遗翰墨,青山无语绕烟梦。千秋衣钵争谁属,落叶疏钟月几多。”

  也有一种说法,说白居易当初就是到江阴的秦望山来拜会鸟窠禅师的,证据就是白居易临别还为禅院内的放螺池题写了“化螺”的匾额,这块匾额到清朝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毁寺时,一直挂在池后的放螺亭内,历代江阴县志上都有这块白居易题额的记载。不过,现在还能在村落里找到禅院的放螺池,甚至无尾螺就是芦歧这小山村的特产。

放螺池、无尾螺和传说种种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毫不费力地穿过一片菜田在一棵香樟树下找到了这个放螺池。据说,这是当时鸟窠禅院的放生池。池塘并不大,只有20米长,15米宽左右,是椭圆型的结构,水深有2米多,四季水量变化不大,夏天也不会干涸。

  最雷人的是:池中天然生长一种无尾螺,像是被人剪过尾巴后的样子。好心的村民赤脚下池捞了几颗上来,都是活的螺蛳,可就是到尾巴上突然变成了平的,确实像被人剪过。奇怪的是,这种螺蛳就只在放螺池和距离只有十几米远的月牙池里长,到村庄里的其他河塘里,就是普通的螺蛳了。

  关于无尾螺的传说,记者在村里听到两个版本的故事。一个说法是由于寺庙里的和尚是吃素的,有几个小和尚嘴馋,耐不住寺庙的清苦,就偷偷到放生池里抓螺蛳吃。有一天,几个小和尚刚用剪刀剪掉螺蛳的屁股,准备偷偷打牙祭时,老和尚突然出现了。为了怕被老和尚训斥,小和尚就把螺蛳放生了。从此后,这里的螺蛳尾部像被人剪过。

  还有一种说法是讲鸟窠禅师出门时,看见一个村妇在剪螺蛳准备做菜,他善心大发,出钱买下所有的螺蛳,把它们投放到放生池里,最后长出来的螺蛳就成了这个样子。

  传说毕竟是传说,南闸镇的文化站站长陆国平还找到唐宋两代留下的不少诗文来证明无尾螺的历史。

  晚唐诗人陆龟蒙、皮日休,与当时江阴籍诗人魏璞(又魏朴)多次结伴游历鸟窠禅院。魏璞还写有两首关于鸟窠禅院的诗,载于现存于复旦大学图书馆,由清朝人编写的《江上诗钞》第一卷正文第一页上。其中一首《寻鸟窠迹》这样写道:“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道法传训鹊,禅机显化螺。空潭山色印,谁与证维摩?”

  还有一份是宋朝江阴籍明贤,官至丞相的抗元名将邱崇的《螺池记》,记载了他亲自寻访鸟窠禅院,向僧人调查考证无尾螺来历,僧人回答是鸟窠禅师的善行。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