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行业资讯

碳中和变革下的钢铁行业,未来走势将会如何?

时间:2022-08-27 02:46:03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碳中和,我的理解就是节能减排,增加效益。对于行业来说,就是减少高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生产企业。

要达到碳中和,对钢铁企业来说就是减少粗加工产品的产能,降低碳排放数量,同时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产能,个人认为这是钢铁企业唯一的出路。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淘汰兼并低效能、高能耗的初级粗加工的钢铁企业,合理布局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的精加工产品企业,做到粗、精产能配套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减产增效,节能减排。通过减少初级粗加工产品生产,间接地减少了原材料的进口依赖,摆脱受制于人的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进口交易,转变原来被动出口初级钢铁产品为主动出口高附加值的精加工钢铁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粗钢生产第一大国,要达到粗加工与精加工产能配套,就要减少部分初级粗加工产品生产,淘汰一部分初级粗加工企业。安排减下来的员工再就业将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员工中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增加的精加工产能企业再就业,一部分进入社会转型到其他行业再就业,当然有一部分可能再就业会比较困难,这部分需要国家和社会一起关心帮助他们再就业。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8]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即温室效应,自然和人为产生的气态成分。温室气体种类很多,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七大类。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气候问题将对生命系统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对国计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20年9月,国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行业,是国内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在“双碳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将行业碳达峰目标定为:2025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

“双碳目标”的影响下,钢铁行业正面临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高炉、转炉为主的长流程结构、低碳或零碳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传统节能减排、能耗治理方式不仅需要更大的投入,而且会对钢铁产能带来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钢铁行业向“双碳目标”迈进的重要手段,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人工智能在应对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领域存在巨大潜能。到2030年,目前大气中存在的530亿吨二氧化碳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减少5-10%,约合26-53亿吨。

根据这一情况,钢铁行业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会是未来钢铁行业的颠覆性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助推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实现需求预测、工艺参数优化、精细化能耗优化、智能排放控制、预测型维护、采购和库存管理,有效降低钢铁行业的碳排放。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