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法规

民族政策法规有哪些内容和特点(民族政策法规有哪些内容和特点呢)

时间:2023-05-18 22:26:32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一、中华民族有哪些特点?

具体的讲,北方人具有以下特点:

1.身材高大,华北,西北,东北人普遍比南方人高6-10cm.是东亚身高最高种族,也是除巴塔哥尼亚印第安人外,最高的黄种人。

2.皮下脂肪厚,这与气候寒冷有关。

3.肤色较浅

。4.鼻骨高,鼻翼不发达,鼻指数小。

5.颧骨位置靠近眼眶。

6.眼裂小,既小眼睛。且多单凤眼,既单眼皮多。

7.内眼角低,外眼角高,既眼睛向上倾斜。

8.眼角内侧有蒙古褶,既内侧上眼皮在眼角处向下遮盖泪腺,而形成的褶。

9.面骨宽。

10.第二期被毛(性毛)比南方人少,这是与我们的一贯印象不同的。

11.头指数小,所谓头指数,既头骨的左右宽占前后长的比例。北方人头指数79.4,属于中头型,与北亚和蒙古草原上各族相似。南方人头指数80以上,与朝鲜81,爱猫扑,爱生活84相似,属于短头型。

12.唇薄。

13.骨骼轮廓模糊。

相应的,南方人具有以下特征:

1.身材较矮。

2.皮下脂肪薄。

3.肤色深。

4.鼻骨低,鼻翼发达,鼻指数大。

5.颧骨低。

6.眼裂大,既大眼睛,且多双眼皮。

7.内外眼角在同一水平线上。

8.只有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少部分人有蒙古褶。

9.面骨窄。

10.性毛比北方人发达。

11.头指数大。

12.唇薄。

13.骨骼轮廓清晰。

八大特点:

1, 头发:直而质地较粗,横切面呈圆形。

2, 发色:黑。

3, 肤色:黄或黄褐。

4, 眼形:杏仁眼,两眼分开较远,即常说的“凤眼”。眼脸较厚,具有蒙古褶(单眼皮)。

5, 眼色:黑褐色。

6, 鼻形:鼻根较低扁。

7, 脸形:颧骨较突,面形扁平。

8, 体毛:体毛和胡须较少。

二、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里各民族各地区都融入到这喜庆的节日中,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我们看看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 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 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 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 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 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 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 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 ——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 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 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 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 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 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 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 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 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 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 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 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 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 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 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 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 情了。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 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 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 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三、民族舞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民间舞蹈主要的一个特点是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

巧妙的运用道具和记忆相结合,比如扇子,长绸,手帕,花棍,花灯,花伞等等大大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演能力,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彩,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即兴发挥的特点尤其突出。

四、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特点:

1、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

2、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五、黄土高坡有哪些民族特点?

黄土高坡就是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民族以汉语为主体,但是也有大量的回族。

六、民族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民俗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七、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特点?

儿歌对宝宝实在是太重要了。

1.儿歌对宝宝和语言发展大有好处。因为儿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宝宝爱听,也容易跟着妈妈学。

2.儿歌短小精悍,便于宝宝记忆,宝宝一学就会,增强了宝宝的自信心,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

3.通过说儿歌,还能扩大宝宝的知识面,使宝宝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动物及事物特征。

4.儿歌有明显的节奏感,宝宝通过说儿歌能体会语言节奏。

不同主题的儿歌又有着不同的功能侧重,如描述事物的儿歌可以扩大宝宝的认知范围,数字儿歌可以帮助宝宝形成数概念,绕口令类的儿歌可以帮助孩子矫正发音等。另外,儿歌由于结构短小,易记易诵,孩子在轻松学会的同时,往往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自信和成就感。

总之,儿歌对于宝宝审美能力的培养、完美人格的塑造、智力的开发、道德品质的提升甚至身体的健康发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复合维生素”,我们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它的作用。

很多家长时间有限,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为陪孩子阅读,与孩子交流,很多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给孩子带来温暖与陪伴:

最佳的儿童有声故事,孩子最爱的儿童启蒙老师:“凯叔讲故事有声小说系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形式,在故事中讲道理,说古诗,让孩子边听故事边学习,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赢在起跑线上

关注我的公众号“一路童行公益行”,点击右下方“送福利”就可以免费获得原价999元的“凯叔讲故事”全套系列

八、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哪些?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服装和礼仪,礼节都不一样的

九、56个民族有哪些啊?有什么特点?

一、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名族,分别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等。

二、少数民族的习俗和特点,以塔塔尔族、阿昌族、回族、满族为例,具体如下:

1、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3、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4、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十、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有哪些?

武术文化特点: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

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

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作用: 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

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

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

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

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

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

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呵呵.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