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是法律的评价标准,法律是政策实施的有效手段 政策是法律的依据

时间:2023-06-14 02:46:04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一、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在公安工作中,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是( )。A.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是制定法律的依据B.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规范化C.执行政策与执行法律是一致的D.公安工作是政策性与法律性相结合的一项工作参考答案:A B C D

二、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三、法律政策的优点?

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四、法律政策的类型?

我国的法律法规的种类,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2、法律:按照法律制定的机关及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

基本法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基本性和全面性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具有地方性,只在本辖区内有效,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的自治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带有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为了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前面五种法的形式,但同样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7、特别行政区的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包括与基本法不相抵触的原有法律,是我国法的一部分,是我国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8、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规定相互这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定。是我国法的一种形式,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

五、评价法律的标准?

在我国法律的实现的评价标准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法的实现的情况:

1、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案件种类、破案率以及对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

2、法律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目的是否有效实现及其程度;

3、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公正、公共福利等法律价值的切身感受;

4、人们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程度;

5、各类合同的履约率与违约率,各种纠纷的发案率及结案率;

6、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法律意识以及法治观念的提高或提高的程度;

7、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可比性研究;

8、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

等等多种具体的评价标准决定着我们法的实现情况。

六、什么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的法律文件,为法律。国务院出台的规定文件,为法规。国家政策,就是国家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规定。国家方针,比较笼统,指引作用,无法作为法律 法规操作。

七、简述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

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参照标准: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河山、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前途和建设,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树立信念,竞争和时效观念,有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和决心。

3、学习政治理论常识,达到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了解国内外重大的时事政策。

4、热爱集体,参加集体活动,完成集体任务,个人服从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5、遵纪守法,遵守中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

6、文明礼貌,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八、政策和法律的冲突规定?

政策和法律一般不会冲突,真有冲突的话,应该以法律为主,毕竟政策是灵活的,法律却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九、法律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手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定,懂规矩,守规矩。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多种多样的。纪律、道德、章程、法律等都是规矩。但是,在众多的规矩中,法律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手段。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我们都要学法、懂法、守法。在社会生活中,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十、道德与法律的实施手段是什么?

答: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