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法规

二建考点汇总? 什么是全考点汇总?

时间:2023-09-16 04:05:54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一、二建考点汇总?

二建考试各科目关于时间的考点汇总及解析,

1,10〜30s:

建筑

1)防水混凝土应采用高频机械分层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

2)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运输途中及等候卸料时,不得停转;卸料前,宜快速转搅拌20s以上后再卸料。

2,120s:

建筑

1)当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或使用外加剂进行调整时,搅拌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不小于120s,运输过程中严禁向拌合物中加水。

2)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自投料完算起: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120s;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180s。掺增塑剂的砂浆,从加水开始,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10s。

3)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宜≥2min。

3,5min:

市政

1)喷射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应大于5min。

4,10min:

市政

1)喷射混凝土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0min。

5,15min:

市政

1)泵送混凝土的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

二、什么是全考点汇总?

就是所有可能出考试题的知识点汇总

三、中药一必背考点汇总?

考点1、7本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2、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考点3、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考点4、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考点5、有毒与无毒:有毒,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

考点6、七情配伍概念: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即指单味中药配伍同用的七种情形。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考点7、君臣佐使概念: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的原则。

考点8、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考点9、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考点10、常用的道地药材: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华南药、西北药、藏药。

考点11、植物药的一般采收原则: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

考点12、药材常见的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

考点13、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考点14、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

考点15、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考点16、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固-液吸附用得最多,并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半化学吸附之分。

考点17、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常用有透析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和超速离心法等。

考点18、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及沸点进行分离:离子交换色谱法适于可离子化的物质的分离。

考点19、生物碱的分类: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考点20、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性状、旋光性、溶解性。

考点21、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川乌、洋金花、天仙子、马钱子、千里光、雷公藤。

考点22、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考点23、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紫草。

考点24、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

考点25、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

四、西药一必背考点汇总?

考点1、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考点2、剂型的分类

①根据物质形态分类,即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等)、液体剂型 (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部分吸入剂等);

②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考点3、化学降解途径

①水解: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阿糖胞苷、维生素B、地西泮、碘苷;

②氧化: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维生素C、磺胺嘧啶钠、盐酸氯丙嗪、维生素A或维生素D。

考点4、水溶性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脲、维生素C、半胱氨酸等。

考点5、油溶性抗氧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维生素E等。

考点6、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考点7、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点8、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分类

考点9、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考点10、《中国药典》规定的片剂的崩解时限

普通片剂的崩解时限是15分钟;分散片、可溶片为3分钟;舌下片、泡腾片为5分钟;薄膜衣片为30分钟;糖衣片为1小时。

五、药一必背考点汇总?

考点1、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考点2、剂型的分类

①根据物质形态分类,即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等)、液体剂型 (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部分吸入剂等);

②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考点3、化学降解途径

①水解: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阿糖胞苷、维生素B、地西泮、碘苷;

②氧化: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维生素C、磺胺嘧啶钠、盐酸氯丙嗪、维生素A或维生素D。

考点4、水溶性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脲、维生素C、半胱氨酸等。

考点5、油溶性抗氧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维生素E等。

考点6、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考点7、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点8、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分类

考点9、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考点10、《中国药典》规定的片剂的崩解时限

普通片剂的崩解时限是15分钟;分散片、可溶片为3分钟;舌下片、泡腾片为5分钟;薄膜衣片为30分钟;糖衣片为1小时。

六、初中课外阅读知识考点汇总?

一、表达方式五种:叙述、说明、议论、描写、议论

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本身作用 + 内容方面的表达作用 + 情感表达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点(情状),表达了……的情感。

2.对比:强调、突出(衬托)了……

3.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

4.设问:引起读者深思、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排比:增强了语势,读来铿锵有力,更有节奏感,写出了…..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特点”一般在当节会有一个中心句)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举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作比较:强调、突出地说明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观点”一般在文中也会有中心句)

1.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如有分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论证浅显易懂。

2.举例论证:具体、直观地论证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道理论证:清楚地论证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具有概括性和说服力。

4.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使得论证更为全面、严密。

五、(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的气氛(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4.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突出故事的主题)

5.借景抒情,表达了……之情

6.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含蓄而深刻,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六、小说、散文中标题的妙处

1. 作为文章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2.( 点明了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是全文的“文眼”,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4. 如有修辞,从修辞的作用角度描述

5. 设置悬念(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 具有象征义,一语双关。

七、说明文中标题作用

1.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或揭示了说明的内容)

2.如果有修辞:(1)比喻、拟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与表现力(2)设问: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八、说明文中开头举例(或故事,或神化传说等)的作用

1.举了什么样的例子,引出了说明对象

2.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3.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九、议论文中开头举例的作用

1.举了什么样的例子,引出了中心论点(或提出了什么论题)

2.作为事实论据(举例论证的方法),客观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3.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否删去的思路)

1.表态。(一般来说都不能删去)

2.释义。简单解释下这个词的意思(一般用近义词即可)

3.作用。结合内容说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把这个近义词代进去,也可说出表转折的言外之意)

4.后果。如果删去有什么样的后果(不符实际,与原意不符,太过绝对化……)

5.总结。所以不能删去,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初三化学考点汇总及解析?

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空气和氧气

一、空气(物质类别___混合物_)

1. 组成(体积分数):N2 78% O2 21% 稀有气体 0.94% CO2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SO2 、 NO2 、 CO 、 可吸入颗粒物 、 臭氧 。二氧化碳带来温室效应,目前暂时未计入污染指数。

二、氧气(化学式O2)

(一)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___比空气略大__,_不易__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 O2的化学性质_比较活泼__,具有_氧化性__,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1.支持燃烧

①碳燃烧__C + O2 ===== CO2_现象:_空气中发出红光,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磷燃烧___4P + 5O2==== P2O5__现象:发出黄光,放热,产生大量_白烟

③硫燃烧____S + O2==== SO2_ 9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 色火焰_,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④铁燃烧____3Fe + 2O2==== Fe3O4__现象:___空气中发生红热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__,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2.缓慢氧化 金属生锈、食物变质、酿酒等。

(三)制法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分解过氧化氢___2_H202 ==== 2 H2O + O2 ____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__KMnO4====_K2MnO4+MnO2 +O2_____

加热分解氯酸钾 _2_KClO3 ====_2KCl + 3O2____

②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为例)简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______氧气不易溶于水_____)、 __向上排空气法______(O2的密度比空气大)

④检验方法:将_带火星的木条____伸入集气瓶_内___,木条复燃,则是O2

⑤验满方法:将袋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______,木条复燃,则是O2已收集满。

2.工业制法 ___分离液态空气_____(__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是物理变化_)

三、主要实验

氢气 水

一、氢气(化学式_H2____)

(一)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___比空气小___,_难__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可燃性_2H2 + O2 ==== 2H2O 现象:燃烧产生_淡蓝色_火焰,放热,产生无色小液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可能_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_检验纯度.

2.还原性(还原CuO)__CuO + H2 ==== Cu + H2O

二、水(化学式___H2O__)的组成

1.通电分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2H2O ==== 2H2 + O2__

2.现象和结论:正负极产生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__1:2_,正极产生的气体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是_氧气__。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_火焰,是_氢气。(记作:__正氧负氢__氧一氢二_)

3结论:①水是由___氢氧元素__组成的化合物。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__原子不可分。

三、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水(河水、湖水等)含有__泥沙等不溶性_______杂质和_颜色、气味等可溶性_杂质,属于 混合_物。

2.水的净化方法主要有___沉淀__、_过滤__、_吸附__、__蒸馏__等,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蒸馏__.

3.为加快沉淀,常加入明矾作絮凝剂,作用是产生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物,使之易沉降。

4.过滤是分离__不溶性固体__ 和_液体_ 的操作。过滤常用到的仪器有_烧杯、_漏斗_、玻璃棒__和铁架台。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_滤纸破损_、___液体高于滤纸边缘___、仪器不干净等。

5.吸附常用到___活性炭_(具有_吸附性__),作用主要是_脱色除臭。

6.生活中常用__肥皂水_来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方法:生活中_煮沸,实验室蒸馏。

四、主要实验

化学与生活

1、葡萄糖的化学式C6H12O6,葡萄糖氧化方程式 C6H12O6+6O2====6CO2+ 6H2O)

2.六大营养素 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油脂、无机盐和水 。

3、人体中的元素:①常量元素: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 O、C、H、N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钙元素 。

②微量元素:人体中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如 铁(Fe)、锌(Zn) 、硒(Se)、碘(I)、氟(F)

4、缺铁会患 贫血 ,缺钙 幼儿、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

缺氟会患 龋齿 ,缺锌会 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缺碘会 甲状腺肿大 ,维A缺乏会 引起夜盲症,维C缺乏会 引起坏血病 。

5、化合物根据有无碳元素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糖类、油脂、醋酸、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化学式 CH4)、酒精(学名 乙醇、化学式C2H5OH )属于有机化合物,氢氧化钠、硫酸、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等属于 无机化合物。

6、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有 羊毛、棉花、麻 、蚕丝、 天然橡胶 ;

三大有机合成有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其中 合成纤维 包括涤纶、锦纶(尼龙)、腈纶。

7、关于棉、羊毛纤维(蚕丝)、合成纤维的区别:

易燃烧,燃烧无气味,灰烬一压就成粉末的是 棉 ,

燃烧时有羽毛烧焦的气味,灰烬成粉末的是 羊毛纤维(蚕丝) ,

燃烧时无烧焦羽毛的气味,灰烬成颗粒的是 合成纤维 。

8、链状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热塑性,能反复加工;网状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热固性,一经加工成型,受热不再熔化。

9、废弃塑料带来了白色污染,对土壤、水、大气造成污染。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条件是 有可燃物 、 与空气(氧气)接触 、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原理 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 隔绝空气 (氧气)、 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性气体(如 H2 、 CO 、 CH4 )、可燃粉尘(如 面粉 、 煤粉 )、易燃液体的蒸汽(如: 酒精 、 汽油 )与空气混合都有爆炸的可能性。在有上述可燃物的地方应 通风 、 严禁烟火 。

3、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用 二氧化碳灭火器 。

4、火灾自救:火势不大,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灭火;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应立即拨打 火警电话119 ,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 湿毛巾 捂住口鼻, 蹲下 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5、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 、 石油 、 天然气 ,是 不可再生 能源,它们都是混合物。石油的综合利用是 物理变化 ,煤的综合利用是 化学变化 。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 + 2O2 ==== CO2 + 2H2O

6、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 一氧化碳 等;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燃烧要有足够的 空气 ;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 接触面积

7、形成酸雨的气体有 二氧化硫 、 二氧化氮 。

8、减少环境污染人类不断开发新的能源,目前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 太阳能 、 风能 、 核能 、 地热能 、潮汐能等。

9、氢气作为燃料具有以下的优点:本身无毒;燃烧后的产物是 水 ,不污染空气。所以被认为是最理想的 清洁 高能燃料。由于氢气的 制取成本高和储存困难 作为燃料和化学能源暂时还没有广泛应用。写出氢气和酒精燃烧的方程式2H2 +O2 ==== 2H2O 、

C2H5OH+3O2====2CO2+3H2O

八、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九、幼儿园教育中涉及哪些幼教政策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五号);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6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号);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5、《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

6、《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7、《幼儿园管理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4号)

8、《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23号)

9、《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

10、《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家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发布);

11、《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

12、《幼儿园教师管理条例》(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令第188号发布)》;

13、《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11〕3207号) ;

14、《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994年12月1日卫生部、国家教委发布);

15、《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16、《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妇字〔2010〕6号) ;

1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2号);

18、《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2000年9月23日发布实施)

1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教基厅[2007]3号

20、《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88]教基字108号];

21、《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劳人编[1987]32号)

22、《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

十、333教育综合高频考点?

教育学基础

1.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属于教育热点,多以名词解释题等形式考查,考生可从含义、总体框架、主要表现三个维度作答。

(1)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2)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文底,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匮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素养,根糖这一总体框,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3)主要表现: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备考建议】考生需关注教育热点,将教育热点与考点相关联。

2.CIPP评价模式★★★

【解题思路】该考点多以名词解释题形式考察,按概述、主要观点、评价三个维度作答即可。

(1)概述: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了CIPP模式。这一模式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方面,强调这4种评价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2)主要观点:模式主要围绕着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使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对象,尽可能地全面描述、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从而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3)评价:

优点:以决策为导向,而不是以目标为导向;突出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强调评价为教育决策、改进工作服务;重视评价的综合性功能;将教育目标本身也纳入评价当中。

缺点:评价缺乏价值判断;评价人员的作用受到限制;在适用性上有很大局限。

【备考建议】CIPP模式虽为学硕考点,但近几年已出现在专硕真题之中,如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请考生进行备考。

3.简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及条件★★★

【解题思路】本考点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考生可从学校教育的含义、主导作用、实现条件三个维度作答。

(1)含义:学校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挥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

(2)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3)实现条件: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与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的自身状况如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及其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制约着儿童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量以及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等都会对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

【备考建议】除学校教育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其它因素如环境、遗传、个体活动等也属于高频考点,请考生重点关注。

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本考点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考生可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作答。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的沿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内容、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流动对于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3)关系: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与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制约所分割。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是教育相对独立的重要体现。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备考建议】对比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在把握核心考点的基础上,明确答题思路,梳理答题逻辑。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解题思路】本考点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考生分点罗列即可。尽管我国的教育目的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基本一致。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即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人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分类的角度: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分层的角度: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与自我关系的能力。人与外界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独立个性,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必然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必然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助记口诀】社会主义劳动者,全面发展与个性。

6.泰勒的目标模式★★★★

【解题思路】本考点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考生按概述、主要内容、评价三个维度作答即可。

(1)概述: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2)主要内容:泰勒认为课程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围绕上述四个问题,他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确定教育目标: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

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组织学习经验: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评价结果: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果。

(3)评价:

优点:可操作性高;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突出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适用范围较广。

缺点: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具有机械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

【备考建议】课程开发经典原理,考生重点备考。

7.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解题思路】本考点会单独考名词解释,也会以简答题、论述题形式考查,考生按要点作答即可。

(1)各育的含义

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组成部分。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非常重要,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作基础。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所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它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以劳促德、以劳促智、以劳促体、以劳促美、以劳促创新。

(2)各育的相互关系

各育之间不可分割。

因为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

各育间不能相互代替。

因为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任何一育都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备考建议】该考点属于高频考点,请考生重点理解、记忆。

8.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解题思路】本考点多以论述题形式考查,考生可从课程的含义、教学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作答。

(1)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

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这种观点在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隐含有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的趋向。

大课程小教学

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

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a.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实体。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

b.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

c.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实体,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d.鉴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课程—教学”一词也已经被人们接受,且被广泛采用。

【备考建议】考生根据上位与下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理解、记忆即可。

9.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

【解题思路】该考点属于教育专硕高频考点,考生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逻辑顺序作答即可。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1)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要求如下:

钻研教材: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参考书。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须经过懂、透、熟三个阶段。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和需要,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出现什么问题等做出预测,以采取积极的对策。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的问题。

拟订教学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等。

(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要求如下:

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的。它包括知识教学目标,也包括思想教育目的,还应当有启智与审美目的。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科学性就是教师要正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和进行操作,及时而准确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种种差错。思想性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以饱满的热情讲解,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活动,只有调动起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而不是任何一方的积极性,才能上好一节课。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执行备课时制订的教学计划。

组织好教学活动:整个课的进行,要有高度的计划性,严密地组织好教学活动。

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束前一分钟左右,要布置好预定的家庭作业,讲明作业要求,完成时限,并对较难的作业做必要的启示。

(3)课后教导工作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4)教学评价

形式:可通过书面考试、口试、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实施。

要求: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助记口诀】前(备课)中(上课)后(课后教导+教学评价)。

10.教师该如何使用教材?★★★

【解题思路】该考点多以论述题形式考察,按教材的含义、存在的问题,使用原则三个维度作答即可。

(1)含义: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是为一定年级的学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而编写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教材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主要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把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的范围里,不重视、不懂得,也不善于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其他课程资源,其结果必然导致学校课程和社会生活的脱节,使教学趋于封闭、狭窄、被动、抽象和死板。为了保证教师教学的方向,我们主张在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中应保持教材的基础和指导作用,以保证方向性,避免教学活动分散和杂乱。

(3)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衔接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各年级教材之间要具有衔接性。

实用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逻辑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生活性。强调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生活性。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