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法规

教育是什么法规? 学前教育法规和教育法规的区别?

时间:2023-09-26 06:32:52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一、教育是什么法规?

  从广义的法规概念出发,教育法规是指关于教育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章等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由其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狭义的法规概念出发,教育法规概念是指国家立法机构之外,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本书所采用的教育法规概念,是根据我国宪法所区分的,由国务院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教育法规,同时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纳入教育法规范围内。教育法规是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行政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主要指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规中调整有关教育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条文。

  

二、学前教育法规和教育法规的区别?

《学前教育法》规他主要针对的是学前教育。这个法规规定的是,幼儿园从业者以及早教这一类的从业者,而法律法规它所针对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行业,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于各种的培训机构。两者的区别就是《学前教育法》规是教育法规的一个分支。

三、教育法规的特征?

1)教育法规具有国家意志性

教育法规是由国家通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则,体现了国家意志性,但是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教育法规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意志,这种意志是本国绝大多数公民在教育方面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风俗习惯、宗教、公序良俗等,不需要经过国家制定认可,这些社会规范也没有体现出国家的意志。

(2)教育法规具有强制性

这是教育法规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根本区别(单选)。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社会规范对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①道德规范是靠社会道德舆论和个体的自觉约束发挥作用,是从内向外控制个体的行为,主要是自律。

②社会习俗是各地长期的风俗习惯熏陶形成的生活规范,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遵守是以人的自觉自愿为前提的。

③法律规范则不同,它是由外向内控制个体的行为,是他律。

教育法规是由外向内的控制个体行为的,个体必须按照教育法规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属于他律,具有强制性。

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风俗习惯、宗教、公序良俗等,主要是靠内向外控制个体行为的,强调的是个体的自觉自愿性,更多强调的是自律。

(3)教育法规具有规范性(多选)

教育法规是以规范性文件出现的。

①教育法规具有形式上的程序性和正式性

教育法规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不符合法律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法律将被称为不合法的,即不具有执行力。

在形式上,教育法规强调的程序性指教育法规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而正式性强调教育法规是以正式的法规作为载体的。

②具有内容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法律规范精确、严谨,内容完整,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上的合理性强调的是法律法规的内容必须符合常理,是理性的;可行性指的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必须是具体可操作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

(4)教育法规具有普遍性

一方面,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教育法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适用对象的例外。

需要注意的是,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全国范围内通用,普遍的范围是有大有小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全国普遍适用的,而《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则只在甘肃省范围内普遍适用,但不能说后者没有普遍性,只是二者的普遍范围不同而已。

四、教育法规的渊源?

教育法渊源简称“教育法源”。指教育法形成的力量所在。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教育法的真正根源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称物质意义上的渊源。通常指其形式渊源,即教育法的创立方式,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创立的,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的形式,决定于教育法的本质,但也受国家政治制度、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存在过的教育法渊源主要有:习惯法(不成文法)、判例、规范性法律文件(成文法)、条约等。

基本介绍

中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是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特点:(1)以成文法为主要形式;(2)制定、颁布教育法律法规文件的国家机关地位不同,其名称和效力也不同,主要渊源是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3)教育法律规范性文件受国家强制力保障。

五、赤壁之战论文1500字?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

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 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 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

六、师德论文属于教育论文吗?

属于。

师德论文是指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情感认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而教育论文是以学校管理、课堂教育教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的论文,所以它的内容比较宽泛。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七、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区别?

1.制定的机关不同

教育法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的。

而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

2.执行方式不同

教育法规的执行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

而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指导性的,其执行方式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或党的纪律,运用号召、宣传、教育、解释、动员等方式贯彻落实,其强制力是有限的。特别是由政党组织制定的教育政策部分,执行的方式主要靠宣传教育,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靠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表现的形式不同

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等。

而教育政策主要以决定、指示、决议、纲要、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内容比较广泛、原则和概括。

4.规范效力不同

教育法规是一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作为行为准则,对于行为以及违反法规的后果等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因此有关社会成员和行政人员都必须遵守执行。

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较为复杂。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由政党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则只对政党组织及其党员有效。当政党的教育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教育法后,其规范效力就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效。

5.适用的范围不同

教育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育政策调整的范围更广泛,它可以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发挥其调节和规范作用。对于那些急于解决的、暂时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则采取制定政策的方式去协调和解决为好。

教育法规则涉及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调整的范围相对要小。对于需要严格界定的,比较稳定的教育关系,需要用教育法作出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调整。

八、教育法律和教育法规区别?

1、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

2、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它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订,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而实施的,对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起着保护和规范的作用。

九、怎么区分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

主要区别如下:

教育法规(广义)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狭义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构制定。

教育政策:一个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数育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行动准则。。

十、企业档案法规法规体系论文应该怎么写?

:档案法规;立法程序;根本保证;国家;规章;《档案法》;颁布;法令;法规体系;法律

摘要:档案法规是国家依照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关于档案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决定、规章、通则、办法的总称。档案法制建设是国家档案工作制度的基础,它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档案事业的根本保证。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