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法规

劳动教育的内涵政策和意义?

时间:2024-04-25 01:54:08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标之一。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形态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导致人们对“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根源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炒”而能富,富而可“炫”,“炫”而拥“粉”,“粉”又致富,……成人世界中此类以不劳而获为能事的狂躁现象给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

反映到中小学教育中,突出表现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鄙视以及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轻视。中小学曾将开设的劳动课程命名为“劳动技术”,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只见“技术”不见“劳动”的现象盛行;“通用技术”课,更是连“劳动”的字样都取消了;“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仅作为一个课程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替代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倾向,都存在将作为手段或载体的知识、技术所承载的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向以知识、技术学习为目标并随之进行结果评价的倾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然而,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

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生产劳动也有新兴的非生产劳动,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既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

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扩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