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法规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4-04-28 09:46:10 来源: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反拿破仑战争的需要使欧洲英、俄、普、奥四大国暂时联结在一起。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同盟各国的团结变得难以维系,出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俄国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力图保持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又要阻挠俄国取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而那些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王室,分别依附于欧洲列强,都在力图恢复旧日的统治。但是,战胜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破坏性的战争后都无意和无力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在此背景下,战胜国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它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第二,维也纳会议上主要大国的目的。对于参加维也纳会议的目的,四大操纵国英、俄、普、奥都十分明确:瓜分赃物,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打着“正统主义”招牌,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实现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沙俄的野心最犬,企图称霸欧洲。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权地位。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三,维也纳会议的原则。维也纳会议召开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法国外长塔列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了“补偿原则”,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精神。

第四,《最后议定书》的通过。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主要内容为:①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②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比利时)并人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③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是一个由39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意大利仍旧是一个包括9个王国的“地理名词”;④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外,关于波兰―萨克森问题,按各大国商定的妥协方案做出安排。《最后议定书》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的性质。

第五,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的支柱。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两个月后,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必须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这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产生后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防止各国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发生。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2021 赣州二手商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604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